二十四节气对不同年龄、性别人群的影响

作者: 来源:点击数: 发布时间:2013年06月24日【字体:

    早在古代就有了年龄差异养生学,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年龄区内,由于年龄、性别的差异,导致人们在心理、生理上的反应不同,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,故养生的侧重面不同。因此,有针对性地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,是我们所提倡的用辨证思想为指导的因人施养的养生观。

    孔子在《论语�季氏》中最早明确提出年龄差异与养生的关系,指出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是说青少年时,情欲勃发,心理状态不稳定,要避免色欲伤身;壮年是大有作为,志在必得之时,要避免过于逞强好胜;进入老年,如同日暮,难免有贪婪之举。

    清代学者钱泳则以四季比喻人生由盛而衰的不同阶段,曰:“始生至十五六,春也;十五六至三十余,夏也;三十至四十余,秋也;五十、六十,则全是冬景矣。故二十岁以前,病一番长成一番;若四十岁以后,病一番则衰老一番。犹之春时,雨一番暖一番,秋时雨一番凉一番也。”这种形象化比喻告诫人们,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衰老与死亡,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年轻时往往不被重视,到了老年才感到危机。

    联系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,从立春到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明显的变化,但在每一个季节的六个节气中其变化是微妙的,犹如人体的各个阶段,从少年到壮年,从壮年到中年,从中年到老年。细微的变化不易被重视,但当你进人老年阶段才突然感悟到精力、体力已远不及年轻时充沛强壮,正如临老才开始讲究养生,殊不知临渴掘井,斗而铸兵,为时已晚。所以养生要从少年开始,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,抓住每一成长阶段的变化特点,有的放矢。如《素问�示从容论》主张:“夫年长则求之于腑,年少则求之于经,年壮则求之于藏。”对少、壮、老不同人生阶段的健康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养生侧重面。即青少年时血气方刚,易忽略外界环境等气候变化,往往导致外邪人侵经络,加之天性好动,若劳倦过度也会导致经络损伤,故少年调养重于经络;年壮之时,精力旺盛,易放纵色欲,从而耗伤精气,提示年壮者要节制房事,保精养脏;而老年人多贪于口腹之欲,饮食失节则易导致六腑功能失调。所以,老年人养生需重视合理饮食,以调和脾胃为主。

    古代医家刘完素在《素问�病机气宜保命集》中指出:老年人“精耗血衰,血气凝泣”,“形体伤惫……百骸疏漏,风邪易乘”。是说人到老年,其生理特征与形态特征都会出现退行性改变和机能的自然衰退,每遇不良环境和刺激因素,易于诱发疾病,特别是在每一节气交节时。这里提醒老年人,换季、交节当天不宜在户外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,以免带来不良后果。老年人保健用药,应本着多进补少用泻;药宜平(选药宜平和),量宜小;注重脾肾,兼顾五脏;辨体质论补,调整阴阳;掌握好时令季节变化规律,药食并举,因势利导,方能收到补偏救弊、防病延年之效。

    就性别养生而言,由于男女存在着生长发育、生理、心理等方面的差异,在同一生命的各个阶段中,生理状况有不同的表现。古代医家依据阴阳之数,解释男女差别:“男子为阳,阳中必有阴,阴之中数八,故一八而阳精升,二八而阳精溢。女子为阴,阴中必有阳。阳之中数七,故一七而阴血升,二七而阴血溢。”《备急千金要方》曰:“是故丈夫四十已上气在腰,老妪四十已上气在乳,是以丈夫先衰于下,妇人先衰于上”。这说明,男性比女性的第二性征变化要晚1-2岁,而男女生理功能衰退时表现的部位亦不同。以节气而论,女人好比早春花开,其娇艳短暂如昙花,男人喻为金秋之气,虽没有女人之早熟,但有秋季硕果之丰收。《黄帝内经》对男、女精气衰竭的时限,男在“八八”,女在“七七”。调养时,切记自然规律,采取相应的调养方式,补而不过,养而不愚。

收藏

有时候你会觉得暴饮暴食是由负面情 绪引起来的,但事实上,快乐时的行为也 不容忽视了健康,毕竟人生...

    • 职称:主任医师
      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生导师,江苏省… [详细]
    • 职称:博士生导师,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,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
     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,山东中医药大… [详细]
    • 职称:主任医师
      主任医师,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,从事… 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