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节气对人体脏腑的影响

作者: 来源:点击数: 发布时间:2013年06月24日【字体:

    《黄帝内经》有“肝旺于春,心旺于夏,脾旺于长夏,肺旺于秋,肾旺于冬”之论。《素问·四时刺逆从论》指出:“春气在经脉,夏气在孙络,长夏气在肌肉,秋气在皮肤,冬气在骨髓中。”即,将脏腑、经络与二十四节气归属于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之中,由此观察相互间的关系,作为诊断、治疗疾病的依据。

    肝气与春气相应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披发缓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,逆之则伤肝,夏为实寒变,奉长者少。”故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,其特性:喜调达,主疏泄。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关系密切,故春季宜选择疏肝理气、柔肝养肝之法,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,人体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。春季养生,要顺应春季特点,重在身心愉快,饮食宜减酸增甘。

    心气与夏气相通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;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”“通”即相通相应之意。心的生理功能:主血脉,主神志。在五行属火,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,故有“心为君主之官”,“心者,五脏六腑之大主”的说法。中医认为心脏的正常搏动,有赖于心气充沛,而血液充盈、脉道通利,是血液运行的基本条件。心的特性:心为阳脏,主阳气。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,功能最强。凡脾胃之腐熟运化,肾阳之温煦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、汗液调节等,都与心阳的旺盛与否紧密相连。心脏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与寿命。夏季养生既要避免喜凉太过,影响阳气外泄之机,又要防止暑热之极,汗孔开放致阴暑与风寒之邪乘虚入内为病。夏季养生,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,注意养护阳气,着眼于一个“长”字。

    脾与长夏相应。夏热夏长,盛夏暑气当令,长夏湿气当令。在中医的整体观念中,人体的脏器与季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中医认为长夏属土,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。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,而“湿”与人体脾的关系最大。“湿”为长夏主气,即所谓“湿气通于脾”,所以,脾应于长夏。因而,长夏是健脾、养脾、治脾的重要时期。《黄帝内经》有“仲夏善病胸肋,长夏善病洞泄寒中”、“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”。就是说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。这是因为地之湿气上蒸往往形成湿邪,故湿邪伤人也多从人体下部开始。如湿性脚气、下肢溃疡、妇女带下等都是人体下部的疾病。另外,湿邪最容易侵犯脾胃,导致脾胃消化、吸收功能低下;又,湿邪重浊黏滞,容易阻隔气机,一般病情较长,缠绵难愈。长夏天气多阴雨,潮湿,湿气通于脾,易出现脾虚。因此,长夏之季应重视保护脾胃功能,补益脾阳。居室和办公室一定要通风、防潮、隔热,做好防湿工作,以减少湿邪对人体的侵袭。为了平安健康地度过夏天,古人在丰富的养生经验积累中,提出了“长夏防湿”的养生原则,即健脾燥湿。其中,糯米、莲子肉、山药、太子参、茯苓等,都是适合长夏的清补健脾之品。

    肺气与秋气相应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”其特性:肺谓五脏之华盖,居于五脏最高位置,通过气管、喉、鼻直接与外界相通。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,加上金秋之时,燥气当令,此时燥邪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津,出现干咳,口、鼻、皮肤干燥等症。因此,秋季护肺是预防疾病,增进健康,抗衰防老的重要环节。强调“无外其志”不要被外界凄风惨雨、草木枯败的“肃杀”情景所影响,而要忘其秋思,使志安宁。

    肾与冬气相应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地气以明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;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。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;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”肾的生理特性:主闭藏。“肾藏精,宜藏而不宜泄;肾主命火,宜潜不宜露”。是说人的生长发育基于肾,生命活动赖于肾,肾是人体活动阴精之所聚,生命活动之本原,肾火旺则生命力强。所以说,肾气盛衰决定着机体生、长、壮、老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。冬季养生要以祛寒就温、敛阴护阳为原则,中医治肾多补少泻最相宜。由此可见,节气与脏腑的关系随所主之时脏腑功能增强,对外界的感应性也同时增高。

收藏

上一篇:天人相应[ 06-24 ]

下一篇: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物钟的影响[ 06-24 ]

有时候你会觉得暴饮暴食是由负面情 绪引起来的,但事实上,快乐时的行为也 不容忽视了健康,毕竟人生...

    • 职称:主任医师
      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生导师,江苏省… [详细]
    • 职称:博士生导师,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,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
     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,山东中医药大… [详细]
    • 职称:主任医师
      主任医师,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,从事… 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