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回 光辉太监的国礼清单

作者: 来源:点击数: 发布时间:2013年01月30日【字体:

    1405年7月11日,一支27000人的庞大混合舰队离开江苏刘家港。在此后的三十年里,郑和七次出海,最远曾到达今天非洲肯尼亚的蒙巴萨港,史称“郑和下西洋”。

    郑和是个太监。在中国历史上,太监是个地道的反派,但在太监队伍里,也有光辉形象。比如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,他身为太监的底细却未必人人皆知。

   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,历来有两个版本。

    一个说是明成祖希望“耀兵异域,示中国之富强”,从而达到“太宗皇帝德泽洋溢于天下,施至蛮夷,舟车所至,人力所通,莫不尊视,执圭捧帛而来朝,梯山航海而进贡”。

    但是《明史•郑和传》则直截了当的说,是因为“成祖疑惠帝亡海外,欲踪迹之”。原来明成祖最初只是个燕王,后来打着“清君侧”的旗帜,夺了侄子建文帝的大位。1402年他打进南京城时,“宫中起火,帝(建文)不知所终”。所以弄的明成祖疑神疑鬼,就派郑和走遍天涯海角询查暗访。

    那么怎么“示中国之富强”?一个国家的混合舰队到了人家的家门口,总要有所表示,这个表示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馈赠国礼。

    在长长的国礼清单中,就有阿胶。至于数量多寡,则不得而知。

    事实上,自明代洪武年间,阿井就因黄河屡次泛滥而基本废弃,阿胶生产中心从阿城镇迁移到东阿县的其它两个镇,在这个过程中,产量是不可能大规模增加的。

    按历代阿胶上贡的数量,唐代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说,“岁贡阿胶200小片”,大致相当于今天的15斤左右,到了晚清,这个数字大致在50公斤左右。所以明代每年阿胶的进贡数量,也就是几十斤。

    从这点来推断,郑和下西洋虽然携带阿胶作为国礼,但数量不会太多。其次,郑和航海路线经东海南海,穿马六甲海峡,沿孟加拉湾、阿拉伯海、阿曼湾、亚丁湾、红海直至东非海岸,沿途国家估计有几十个,就是每家一斤也不够分配的。

    不过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华人圈,服食阿胶的习惯至今依然成风,不知与郑和是否有关系。
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