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回 这丫头不是那鸭头

作者: 来源:点击数: 发布时间:2013年01月29日【字体:

    《红楼梦》里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,就是“这丫头不是那鸭头”,为什么呢?因为这丫头“头上搽着桂花油”。不过世界之大,无奇不有,把这“丫头”当做那“鸭头”的勾当,从来不缺乏。

    前几回说道,东阿阿胶因为朝廷宣扬,商旅畅通,各种商业力量就因之而起,北到东三省,南达川藏,甚至漂洋过海,渗透到东南亚,正所谓重利之下,必有觊觎者,希望介入阿胶生产,谋取暴利。

    制作假货作奸犯科者自不必谈,此辈分子虽然只是一小撮,但源远流长上千年,至今不绝。所以李时珍感叹道,“(阿胶)或者多伪”。就是那些一心想制作纯正阿胶的商家,也面临极大的困难,难以措手。

    因为阿胶的制作,需要具备地利与人和。所谓地利,必须用东阿阿井地下水系才算正宗,此水暗流涌动,远接泰山,本是天地之间的大造化,难以复制,这是困难一:困难二是生产工艺。

    原来阿胶的生产工艺,历代都是家族内部口耳相传,不传外人,属于保密配方,外人难得究竟。化解这个难题的方式,就是挖墙角,以高薪来东阿延请制作师傅。

    不过大多数人最后都铩羽而归,原因很简单,东阿地下水系是生产阿胶的最有利资源,其它地方虽然也熬制阿胶,且都叫阿胶,但“这丫头不是那鸭头”,毕竟无法与东阿阿胶相媲美。早在南北朝,陶弘景就曾经写道,“今都下亦能做之”,一个“亦能做之”,轻蔑之意跃然纸上。

    借东阿人的制作工艺生产阿胶,一度堪称繁荣的,当属济南。

    而其渊源,第一是因为阿井官封而导致的垄断政策,使阿胶贵重无比。清代乾隆嘉庆年间,东阿的制作工人不避艰险,私自制作私自夹带阿胶出售于济南牟利。受此刺激,清代道光二十三年,也就是公元1843年,济南士绅集资,在今天的东流水街一带正式成立阿胶作坊。但无牌号,无门市,春冬每年产量不过三五千 斤,初夏停工,分销阿胶。年年如此,时辍时续。

    此为济南阿胶的开河之作,并自此滥觞。不过追根溯源,其源头依然来自东阿。其中,最有名的东阿人清单如下:

    清同治年间(1862-1874年),济南滋德堂等三户聘请东阿人刘春云、刘代云兄弟(其前辈系历年为官府熬制阿胶的技师),在东流水街设立“魁兴堂阿胶店”,刘氏兄弟任正副经理;清光绪十年(1885年),东阿熬胶人司益臣出资在东流水街设立了“延寿堂阿胶店”,自任经理。
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