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秋防燥正当时 正确做好入秋养生要领
入秋要养生
随着季节的变化,人体的本能也会发生一些适应性的改变,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,一是燥邪干涩,易伤津液;二是燥易伤肺。由于肺为娇脏,喜润恶燥,主气属卫又外合皮毛,与大肠相表里,开窍于鼻,以咽喉为通道,故燥邪袭人之时,可以出现口唇、鼻咽干燥,干咳,皮肤干裂,大便秘结等症状。
温燥除此之外,多感身体发热,出汗,口干而渴,咽干或痛,鼻衄,干咳无痰;凉燥则常有身体发冷,头痛无汗,口不渴,鼻塞,咳嗽有痰而少。
入秋后,可根据气候变化,按照“减辛增酸”的原则,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。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、蔬菜。防治温燥可选梨、葡萄、猕猴桃、甘蔗、荸荠、番茄、萝卜、百合;防治凉燥可选柿子、石榴、广柑、苹果、白果、核桃、银耳、藕、胡萝卜等。
秋季养阴防滥补
度过了暑热难挨的盛夏,时下已经进入秋天。从初秋到深秋,人们应该如何度过秋天?衣食起居等方面有哪些是需要多加关照和防范的地方?医生的忠告是不能当作耳旁风的,尤其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人。量子丽
白露过后,气候逐渐变凉,一早一晚更添寒意,如果这时再赤膊露体,就容易受凉,轻则易患感冒,重则易染肺疾。因秋气主燥,燥易伤肺。如因着凉而使免疫力下降,无力抵御外邪,则会出现肺及呼吸道疾病,如发烧咳嗽、支气管炎、肺炎等,若风邪侵犯经络筋骨,使筋络阻痹,可出现四肢痹症。
晚秋季节,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提高,高血压病人秋冬之交血压往往要较夏季的血压增高20毫米汞柱,因此容易造成冠状动脉循环的障碍。此时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、镁、钙丰富的食物,既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,也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还应防止进食过饱,晚餐以八分饱为宜,晨起喝杯白开水,以冲淡血液;日间多喝淡茶,对心脏有保护作用
此外,秋高气爽,是进行户外锻炼的大好时机,应多出户外活动,呼吸吐纳,增强肺系功能及抗病能力,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燥邪的侵袭,对冬天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。
“上火”是人体各器官不协调造成的,医学上称之为应激性疾病。通常,人们在“上火”之前并没有明显的症状,但发病后则表现为心跳加快、全身燥热、口唇干裂、心绪不宁,而严重的口疮、咽喉肿痛等症状会影响人体的正常饮食。一些爱美的女士脸上也会因“火气”比较大,长出红红且发痛的痘痘,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。
要避免“上火”,首先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,按时作息、避免熬夜,定时定量进餐,不为赶时间放弃一顿,也不为一席佳肴而暴饮暴食;其次,多吃“清火”食物,新鲜绿叶蔬菜、黄瓜、橙子、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,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,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;此外,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,如夏桑菊冲剂、金菊冲剂等对“清火”也很有效;最后,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,避免情绪受到刺激而“上火”。
在“上火”期间,不宜吃辛辣食物、喝酒、抽烟和熬夜,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,经常漱口,多喝水,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“清火”药物。如果“上火”症状比较明显,一周以上还没有好转,需及时到医院就诊,不然就会有各种炎症的疾病的发生,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和生活的和适性。
在养生学上,饮食是很重要的,那么立秋后在饮食上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整呢?
一、秋天吃什么
立秋后,在饮食上要“增酸”,以增加肝脏的功能,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。
1. 有些凉性食物要适量食用。如瓜类水果西瓜、香瓜等。老百姓讲,“秋瓜坏肚”也就是这道理。由于天气转凉,过食凉性食物会伤脾胃。尤其夏季刚过,人的脾胃受炎热天气影响,功能较弱,还未完全恢复,因此刚刚入秋养好脾胃很重要。像瓜类蔬菜黄瓜、丝瓜、苦瓜、冬瓜等都要适量食用。因为瓜类多属凉性食物,尤其天气完全转凉后,脾胃虚弱的人更要少食为好,像老人和孩子。
2. 中医讲秋属燥,而燥气通于肺,最易伤肺,所以秋天最需要养肺润肺。养肺的蔬菜包括山药、胡萝卜、莲藕、百合、银耳、木耳、豆腐等。水果如秋梨、山楂、苹果、橘子、香蕉、猕猴桃、荸荠等。果仁类如核桃、杏仁、花生、松子、芝麻等。其中杏仁养肺最好,它的维生素A含量最高。还有蜂蜜是秋季养肺润肺的最好食物。
3. 因为秋天干燥,要少食辛辣,有利于对肺的养护。
4. 秋天干燥易便秘,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。如地瓜、白菜、芹菜、豆芽、香菇、海带、紫菜、卷心菜、胡萝卜、魔芋等。而辛辣食物也会加重便秘,所以要少食。坚果类食物可润肠通便,常吃五仁和蜂蜜。如杏仁、芝麻仁、核桃仁、松子仁、麻子仁。要多喝水,清晨5-7点是大肠经值班的时候,此时喝一杯水可促进大便通畅。
5. 秋天易得口腔溃疡,多食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。如香菇、紫菜、番茄、豆芽、豆角、豌豆、油菜等。
6. 秋冬是进补的大好季节,因为入秋之后,人体对食物的吸收率会逐渐增高。但像羊肉狗肉在入秋之初还是要少食,因为秋初炎热未完全退尽,过食大热食物羊肉、狗肉不利于健康。
二、秋季的宜食和忌食
秋季,是指农历7,8,9月(公历8,9,10月)金秋肺气旺,属金。金能克木,木属肝,肝主酸,故秋季饮食宜“减辛增酸,以养肝气”。
宜食:柚子,梅子,山楂,柑桔,葡萄,菠箩,柿子,柠檬,石榴等。
忌食:辛辣的葱,姜,蒜,辣椒,洋葱等,多吃易内火亢盛,伤津劫阴。
脾胃属土,土生金,甘味养脾,脾旺则肺气充,所以要注意“以肝补脾,禁苦伤肺”。
宜食:梨,苹果,香蕉,甘蔗,箩卜,冬瓜,丝瓜,黄瓜,莲藕,百合,蜂蜜等,含水较多的甘淡滋润可养脾利肺,生津润燥的食物,防治干咳,咽干,便秘,毛发枯槁等秋燥津亏病症。
忌食:苦味蔬菜,“多食苦,则皮槁而毛拔”,苦性燥,易伤津耗气。
三、秋后需注意
立秋后,天气逐渐转为早晚凉爽,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。这是因为“立秋”时三伏天还没到尽头,暑气尚未完全消退。所以,立秋之初,天气仍很闷热,老年人易倦怠、乏力,饮食虽然仍以防暑降温为主,但相对炎夏要有所变化。
1、清热解暑要继续
清热解毒类食品既能消暑、斂汗补液,还能增进食欲。因此喝些绿豆汤,或者吃些莲子粥、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处。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,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,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。
2、寒凉饮食适当少
西瓜、香瓜、黄瓜不能像盛夏一样毫无顾忌地大吃特吃了。经过一个夏天后,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,特别是一些老年人,大多脾胃虚寒。因此,寒凉类的食物,如西瓜、香瓜、黄瓜等,都要适可而止。
3、“少辛曾酸”益肝肺
爱吃辛辣刺激食物的人们要克制一下了。夏季吃些辛辣食物可以增加食欲,但是立秋后要适当减少。因为秋天要收肺气,而辛辣太盛则伤肺。“曾酸”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肝脏的功能,所以要多吃酸味的水果和蔬菜,如橘子、柠檬、猕猴桃和番茄等。
4、滋阴润肺以防燥
立秋以后除多喝些开水、淡茶、菜汤、果汁及豆浆牛奶等之外,还可以进食些具有润肺生津、养阴清燥作用的食物,如藕、百合、板栗、红枣、银耳、山药、荸荠等。
5、体重食欲需平衡
经过炎热的夏季,人们往往胃口大开,进食较多,而秋季又是收获的季节,好吃的食物也特别多,人们往往容易放纵食欲,大吃大喝。这样不但会造成肥胖,还会引起各种疾病,如痛风、痔疮、脂肪肝等,要注意浅尝辄止。
6、细嚼慢咽利肠道
饮食中食物的多样、营养的平衡,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、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良,应多吃耐咀嚼富于纤维素的食物,如芹菜、玉米等。进食时,细嚼慢咽,即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,又能通过纤维食物保持肠道水分和防治肠燥便秘。多咀嚼可生津润燥,达到防治秋季咽喉干燥的目的。
燥是秋天的主气,秋天的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,常常出现干燥气候,使人易患秋燥病。
燥易伤肺,肺失津润,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,从而出现干咳少痰、气急鼻燥、唇干口渴等肺燥的症候。肺外合皮毛,如果肺失去了滋润,它能影响的外部器官皮毛,也同样出现干燥症状,如皮肤干涩、毛发枯燥、大便干结等。
因此,在秋季应保持一定的湿度。饮食方面,应以防燥护阴、滋肾润肺的食品为主。秋不食肺,秋天肺气偏旺,不宜再补。
1)防秋燥
燥邪伤人,易伤人体津液,津液既耗,就会出现燥象,表现为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、舌干少津、大便干结、皮肤干甚至皲裂。肺喜润而恶燥,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,就会出现鼻咽干燥、声音嘶哑、干咳少痰、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。
怎么来养阴防燥呢?元代医家忽思慧在《饮膳正要》中说:秋气燥,宜食麻润其燥。秋天应多吃芝麻、蜂蜜、银耳、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,以及生梨、葡萄、香蕉等水分丰富、滋阴润肺的水果。
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。早睡能养阴,早起呼吸新鲜空气,以利舒肺,能使机体津液充足、精力充沛。
(2)防湿邪
秋季从立秋到霜降有6个节气。此时,夏天的暑气还没有结束,秋天的雨水已经很多了,此时须防湿气阴邪,困伤脾阳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症状。要是早秋脾伤于湿,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种下病根,所以秋季防湿也很关键。
防湿主要应以祛湿化滞、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。如莲子、苡米、冬瓜、莲藕、山药等。
3)防贼风
秋天气候多变,早晚温差大,冷热失常,往往使人措手不及,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,使人生病。
秋夜凉风习习,有的人爱开窗而睡。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,阵阵凉风吹起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,被中医称为贼风。
受到夜间贼风侵袭,第二天就会全身酸痛,疲乏无力,还会引起咽炎、气管炎、口歪眼斜、面部神经麻痹等。
防贼风的方法有:一方面,注意穿衣、盖被,不要随意减衣;另一方面,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,秋要冻,才会对贼风有抵抗力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感动 | 同情 | 无聊 | 愤怒 | 搞笑 | 难过 | 高兴 | 路过 |
-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